2019年7月22日
中核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
在北京组建成立
中核集团科研院所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
短短九天便搭建起组织架构
三个月内发布规划蓝图
薪酬分配体系调整,实现多劳多得
全力打造百亿元产业平台
夜幕下,办公楼灯火通明
员工们精神饱满,激情四溢
……
仅一年时间
中核矿业科技凭借果敢的魄力
勇于挑战“硬骨头”的胆识
开拓进取的劲头
向外界展示了中核集团科研院所
焕然一新的面貌
并铺设了通往国内一流、国际先进
综合性矿业科技集团公司的坚实道路
果敢前行:扫清障碍,勇往直前
作为中核集团科研院所改革的“首战”,中核矿业科技承载着集团改革的先锋重任,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集团科研院所改革的进程,可谓是“只许成功,不许失败”。然而,如何打破僵局,开辟改革新局面,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面对科研院所改革、国资委“双百改革”以及国有事业单位改革三大任务的叠加,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,错综复杂。与此同时,中核矿业科技在整合核四院和化冶院的过程中也遇到了难题。两家单位在体制机制、文化理念上存在巨大差异,如何进行有效整合,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。人心浮动,如何稳定队伍,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,成为了改革的最大挑战。
“越是错综复杂,越要尽快处理,快刀才能斩乱麻。”中核矿业董事长陈军利坚定地表示。在短短九天内,中核矿业科技便完成了组织架构的搭建,实现了领导班子的融合、中层干部的调配、组织结构的优化,确保了队伍不乱、业务不断。同时,提前启动“十四五”规划编制工作,三个月内完成了发展蓝图的制定,为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攻坚克难:勇于挑战,奋发向前
新的薪酬体系打破了科研院所的固有模式,同一岗位的绩效工资差距高达6倍,业务部门利润指标的考核权重占到了整个考核的88%。这一变革打破了“大锅饭”的惯例,迫使许多人走出“干多干少一个样”的舒适区。面对这样的变革,中核矿业科技领导班子带领相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思想动员和沟通,确保了改革的顺利进行。
经过半年多的沟通酝酿,大家逐渐明白了看似“不近人情”的分配方式,其目标却非常明确:激发大家的干事创业激情。公司成立后,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科技型矿业公司的目标,人才和科技创新缺一不可。新的薪酬体系正是为了建立一套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,激发人才的活力,促进科研成果转化,推动企业快速发展。
实际上,薪酬改革只是中核矿业科技释放人才活力、实施“人才强企”战略的一个缩影。在打造领军人才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,中核矿业科技也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:组织实施人才“双通道”建设,畅通专业技术人才发展通道;稳步推进职业经理人选聘,发挥市场化人才的优势;计划实施“梧桐工程”,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;设立“杨承宗”科技奖,表彰为科技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;健全“员工能进能出” “干部能上能下”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……
改革激发了中核矿业科技干事创业的激情。虽然今年受疫情影响,许多业务无法正常开展,但中核矿业科技仍然实现了逆势突围,主营业务收入与去年同期持平。到年底,中核矿业科技计划突破去年的10亿元,达到14亿元。
开拓创新:掌握命运,锐意进取
在改革的同时,中核矿业科技也在积极开拓创新,寻求新的发展领域。利用自身在放射性领域的优势,与江西省有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,进入尾渣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业务;依托公司产业平台,进军放射性伴生矿产开发和固废综合回收等领域;与新疆天山铀业公司合作,创新实现“研究-设计-运行”全周期合作模式……
中核矿业科技在“十四五”发展蓝图中,提出了“打造‘大矿业’ ‘大化工’产业格局”的远景规划,并发布了以“天然铀和共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”为主线,以提升“科技创新”和“工程服务”两大能力为目标的“12562”发展战略。
事实上,这也是中核集团党组当初布局核四院和化冶院合并重组的主要意图,更是这两家单位突破自我的迫切需要。合并重组前,两家单位在业务上虽有交叉,但恶性竞争和合作不畅的问题一直存在。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,两家单位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。通过改革,中核矿业科技找到了突围的方向——通过做强产业和科技创新,打造自己的立足点。
一是整合双方现有创新要素资源,将过去“碎片化”的零散业务熔炼成一条“前后相连、环环相扣”的产业链条,全力锻造国际一流的铀矿冶研究-咨询-设计-工程一体化价值链。
二是积极谋划进军铀多金属伴生矿、核三废治理、海水提铀等领域,兼顾探索海外合作模式,建立常态化海外科技项目合作运行机制。
三是积极筹建地浸采铀中试孵化基地、常规铀矿采冶中试孵化基地等5个中试基地,覆盖天然铀开发全产业链,形成“技术需求-科技创新-成果转化-产业发展”的良性循环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。
在多面突围的同时,中核矿业科技正在向着更好的自己进发。